主题词:日立电视

日立电视卷土重来中国市场前景迷茫

2011-05-25 中国家电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曾因巨亏于2009年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立电视,又开始新一轮重返中国的规划。据报道,日立制作所近日宣布,公司决定再次进军中国平板电视市场。

  曾因巨亏于2009年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立电视,又开始新一轮重返中国的规划。据报道,日立制作所近日宣布,公司决定再次进军中国平板电视市场。
  
  不过,让市场担心的是,目前日资家电企业在中国普遍开始走下坡路,日立此次的反攻,能否走出两年前败退的阴影,还很难判断。
  
  卷土重来
  
  据了解,日立公司将采取委托当地电子设备制造商的方式进行生产,该做法有利于削减生产费用。据报道,目前已有5种型号的日立液晶电视在中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销售。
  
  这是2009年日立平板电视业务在中国“折戟沉沙”后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
  
  日立电视曾在中国电视市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世纪80年代初,日立与中方合建福日电视机厂,成为当时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机生产线。
  
  但从2005年起,日立在平板电视业务上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从2005年以来,日立在等离子电视和等离子屏业务上都处于亏损状态,最终日立被迫停止了等离子屏的生产。
  
  2009年4月,日立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该公司亏损高达7000亿日元(约合78亿美元),亏损额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家主流黑电企业一年的营收。2009财年,日立以11.7亿美元的金额继续亏损。
  
  在亏损的笼罩下,日立在中国的表现乏善可陈。当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底,上海日立“家电下乡”产品发货仅为200台,销量仅27台,“下乡”销售额仅为5.267万元。同期“家电下乡”总发货量达658.74万台,总销售量达278.78万台,总销售额高达508.42亿元。
  
  日立不断收缩战线,在2009年底,日立电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日立当时将亏损原因归责于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需求下滑,附属公司亏损,税、设备减损以及日元升值。
  
  不过,在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看来,所有企业都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不能把亏损的原因都归结为外部的大环境,而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两难境遇
  
  “对不少企业而言,放弃中国市场就等于放弃了世界。”刘步尘表示,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众多企业都不愿轻易放弃的战略高地。
  
  对日立而言,2010年的扭亏为盈成了重返中国市场的重要动力。2010年,日立摆脱了连亏的尴尬境地实现盈利。
  
  不过,在刘步尘看来,再次回到中国的日立,仍然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日资品牌在华整体呈现颓势,品牌认可度正在下降,日立若要重振雄风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巨大,放弃则心有不甘。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目前正在研究日立将会以何种模式重返中国。他表示,日立原来在华是以全产业链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包括品牌专利、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市场。日立在中国的退出,证明其全产业链的模式行不通。
  
  洪仕斌认为,此次日立可能以“离岸外包”的方式重返中国市场。所谓“离岸外包”是日立将生产和销售均交由其他企业运营,自己坐收品牌和专利费用。这种方式风险较小,能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利润。
  
  但是,这种模式依旧是把双刃剑。若采用,对日立而言,虽然一时的利润可以保证,但潜在的问题是日立品牌可能受损,因为日立无法掌控生产和销售的环节,一旦生产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对品牌形象的损害不言而喻。
  
  洪仕斌进一步解释,在专利转化为产品方面,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缺乏日立的管控,全部交由其他企业来做,也容易出现问题。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