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董明珠 格力

董明珠称“2015年是格力休整年” 折射出什么?

2015-06-05 中国家电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格力被公众持续关注,不仅因为其近年来业绩表现傲娇,还因为有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女王。

  格力被公众持续关注,不仅因为其近年来业绩表现傲娇,还因为有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女王。

  近期,格力依旧看点众多,我归纳一下,有三大重点:

  第一大看点:格力研发人才流失严重。

  在2015年6月1日的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有如下表述:“以前我们被挖人的速度与培养人的速度还能成正比,现在我们被挖人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培养人的速度。”“我们每年投入几十亿培养人才,培养一个人才需要5到10年,我培养的人要挖走可以,你要给我钱。”

  其称,仅去年一年格力就有600多名技术人员被挖走。

  这么多精英被挖走为何格力不提高其待遇留住人才?董明珠是这样回答的:“高薪并不能拴住人心,拴住人心还是靠企业的文化。你提高薪酬,对方提得更高,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董明珠此言既出,网友热评如潮:

  @天方夜谭:“偷能成功一定是被偷者动了心,否则那是拐卖或强奸。”

  @地瓜_2号:“华为曾经在爱立信对面不远处开办事处专职挖人,但是挖不走。你得有东西留住你的人,而不是不准人家来挖。”

  @牛角尖:“董老板还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觉得自己是员工的救世主、主人么?不舍得多给员工钱,还抱怨什么。”

  第二大看点:格力放弃2015年增长200亿元的目标。

  关于2015年营收增长目标,董这次180度大转弯,称,“目前全球经济都在休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也会调整,调整不是不增长,但是增长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我们2018年实现2000亿元收入的规划没有发生变化,相信能够如约完成,但是每一年的增长有快有慢,今年的情况不会做承诺,但是说不定会有惊喜。”此表态与年初在经销商会议上坚称“2015年营收1600亿元目标不变”截然不同。董明珠将2015年称为“格力休整年”。

  第三大看点:迫于内外部压力,接受“弱化规模、寻求健康增长”之建议。

  据媒体报道,本次股东大会明确淡化对规模的追求,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董明珠将不再提及“年增长200亿元”或“5年内再造一个格力”。

  三大看点,折射出格力电器企业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同时传递出企业已隐现种种潜在危机。让我们一一分析看。

  先说人才流失严重,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格力电器发展根基

  格力电器是中国少有的重视人才、重视研发的企业,这一点从其拥有8000人的研发队伍、年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年获得专利技术超过1000项,等几个重要指标可以看出。格力空调技术领先、产品卓越,与其研发能力强大息息相关。

  但是,这样一个重视并依赖技术的企业,却屡屡爆出“研发人员待遇缺乏竞争力”的传闻。事实上,“挖人”不是抢人,被挖的人若不动心你是挖不走的,而动心很有可能因为对方开出的薪资待遇更有竞争力。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2014年营收超过1400亿元,净利润超过140亿元,纳税超过140亿元,分红更是高达90亿元……多项指标在业界都堪称佼佼者,怎么就开不出有竞争力的薪水呢?

  显然,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诚如董所言,“拴住人心还是靠企业的文化”,说白了就是“员工要为企业做奉献”,不要动不动就谈钱,谈钱伤感情。

  事实上,格力研发人员大量流失,恰恰发生在董明珠公开承诺“未来三年工人工资翻一番”背景之下。有人问:难道格力只提高工人待遇,不提高研发人员待遇?

  一个合理的猜想是:董明珠一时兴起的承诺,在实际执行时被大打折扣。我与格力员工实际接触时多次询问相关情况,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猜想。

  不得不承认,董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甚至有“道德洁癖”,比如她给国家纳税毫不吝啬,经常教育员工一定要为企业做奉献,可见董是个不太在乎物质利益的人

  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作为企业领导人,应如何处理外在责任与内在责任关系?我曾于三年前撰文建议格力适当弱化外在责任,同时大幅提高内在责任,让员工获得与格力行业地位及社会声誉相匹配的收入待遇,此举可有效增加员工自豪感,凝聚企业向心力。

  而今,格力赖以生存的研发人员大量流失,折射出这个企业的分配机制出了大问题。

  按常理说,董应该反省格力的分配机制,然而“走过的路不长草”的董明珠再次让人大跌眼睛:“你挖我的我的人,你要给我钱。”把不满发泄在人才流向的对象,把人才流失视为竞争对手对自己的硬性掠夺。我很担心以此心态对待技术人才,未来格力人才流失只会更严重而不会停止。至于“我加薪竞争对手加得更高是恶性循环”的说法,则不仅肤浅而且可笑。格力一直以中国家电行业盈利能力最强企业自居,怎么在薪资问题上如此谦虚?我一直认为,真正值得尊重的企业一定是“五高”型企业,即:高品牌+高品质+高价位+高技术+高薪资。低薪留不住高端人才,在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类企业有沦落为加工企业之虞。

  再说格力电器放弃2015年增长200亿元的目标

  2014年9月底,格力空调在几乎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发起价格战,业内分析一致认为,此举缘于格力空调库存压力巨大,巨大库存压力来源于格力激进的生产计划,而激进的生产计划缘于董明珠不断强调的“五年再造一个格力”、“每年增长200亿”,以及后来和雷军的10亿元赌约。

  事实上,即使到了今年以来外界普遍担心格力电器能否实现200亿元增量,董明珠仍然给经销商打气称“1600亿元目标不变”。

  我是最早预测2015年格力电器难以实现200亿元增量的人。在雪球网,我的分析和预测不断遭到格力股民疯狂攻击。

  而今,董明珠口风大变,其解释竟然是“目前全球经济都在休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也会调整,调整不是不增长,但是增长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其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格力的主要竞争对手今年以来仍然实现了较好增长,而不是所谓的“全球都在休整”。

  在我看来,今年难以完成200亿元增长目标,是董明珠近年来“大跃进思维”的后遗症,具有必然性。

  早在2013年6月,我即通过新浪博客呼吁董明珠给格力减压。我当时的表述如下:在我看来,美的战略调整结束及格力实施渠道改革,均不足以对格力电器形成根本性影响。真正对格力电器形成潜在而深远影响的,是这个企业挥之不去的“规模情结”。这才是令人忧虑的。

  对大的追求,从来就是中国企业领导人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大不一定强”,这个浅显得不能再浅显的道理,一旦做了企业领导,就变得很难明白。

  因过度追求规模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例子比比皆是,空提行业的典型案例当属春兰。始自2011年的美的改革,与2010年何享健提出“五年再造一个美”的激进战略息息相关。所以,当格力不断提出“年均增长200亿元”、“5年再造一个格力电器”的时候,人们担心,格力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了。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董看到此文给我电话,说:谢谢,你的建议很有价值。

  但是,到了2013年底,因为与雷军打赌,董的规模情结再次被激发,旧态复萌。

  董所谓“格力也要休整”、“增长不是一个量化指标”的表态,实际上是“格力电器2015年无望完成200亿元增量”的另一种表述。

  事实上,2015一季报已经显现出格力电器遭遇困难: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5.0亿,同比下滑0.66%;归母净利润为27.8亿,同比增长23.1%。营收出现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而且这个负增长发生在主要竞争对手营收、净利双双大幅增长态势之下,尤其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还有,自2014年9月底至发改委约谈空调企业为止,其间格力空调至少发起4次较大规模价格战,按常理,价格战应大幅提升其营收增长,事实是其营收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说明价格战没有产生效果,意味着格力空调巨量库存事实上仍然存在。

  由此可见,2015年放弃增长200亿元的目标,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最后说说格力弱化规模情结,转而寻求健康增长

  这几年,格力电器“规模情结”日益浓重,尤其朱江洪离开之后,表现得最为明显。先是抛出“五年再造一个格力”,继而与雷军十亿元豪赌,再就是密集宣布进入手机、汽车、路由器、洗衣机、厨电等多个领域……很有1958年“大跃进”的色彩。

  这是董明珠被批评“规模情结浓重”的由来。而且,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而今,董明珠在内外两种压力之下,终于决定弱化规模,转向寻求健康的增长,应该承认,是明智的选择。

  “规模情结”害人匪浅,实证不胜枚举。企业一旦陷入此情结不能自拔,几乎没有不出事的,最典型的例子当属TCL和春兰。

  2003年,TCL抛出“龙虎计划”——到2013年实现1500亿元营收,彩电做到世界第一,手机做到全球前三。在激进的计划刺激之下,TCL2004年连续收购汤姆逊电视和阿尔卡特手机,“蛇吞象”的结果是,在随后的五年多时间内,TCL不得不挣扎在泥沼之中,一度年亏损超过30亿元。

  2000年之前,春兰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空调老大,此后开始盲目多元化到载重汽车、摩托车、房地产、电脑等领域,结果副业没做起来,主业也被掏空。今天,春兰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位居行业十五名之外。

  为什么一旦滋生规模情结,企业必将遭遇麻烦?难道这是宿命论?事实上,道理再简单不过:一旦过度重视规模,这个企业必将发生非理性行为,比如大规模收购、进入不该进入的产业领域,等等,于是祸端生焉。

  在家电行业,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有一句话说得好:上市要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我一直是格力电器“规模情结”最坚定的反对者,并非我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我看到了太多企业因过度追求规模盛极而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聪明如董明珠者,硬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唯一一个解释是:董变了,不再是2012年之前的那个人了。从“营销专家”到“话题女王”,董明珠越来越喜欢站在聚光灯下,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事实上,格力近年来进入的领域,经营得都不能说成功。晶弘冰箱,年销量不超过200万台,尚未跻身行业前八;大松小家电在小家电行业也只能算二线品牌。董说格力将“再造两个世界名牌”,看起来更像一厢情愿。

  好在格力尚未酿成大错,“回头是岸”还算及时。希望近年格力空调的滞销,能警醒自恋的董明珠,把心思收回来,好好在空调主业上经营,在聚光灯下站得太久,会被灼伤。董明珠的确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距令人尊敬的企业家还有距离。别的不说,仅智能化布局比几乎所有同行企业慢半拍,即显示出董的思维仍停留在传统工业时代。

  最后,我要修正一下我年初的预测:2015年,格力电器实现200亿元增量的可能性为零。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